为挖掘先进典型,推广先进做法,推进助残服务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向基层延伸提质,宁波市残联在全市残联系统开展了助残服务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“全优满意办”优秀案例征集活动。针对助残服务事项办理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和群众反映的“槽点”问题,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,攻坚克难、开拓创新,注重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”“一把钥匙开多把锁”的解决方式,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办法,有效解决了群众反映的“操心事”“闹心事”,较好地实现了“最多跑一次”“最多跑一地”目标。
各级残联工作人员在走访联系基层残疾人群众过程中,残疾人常常会咨询涉及切身利益的养老、医保、民政、残联等待遇问题,有的对新的政策了解不及时,有的对相关政策的细节内容不够清楚,还有的想了解惠残疾政策以外的服务保障。因此,针对残疾人和残疾家庭实际情况,整合各部门的政策和服务资源,量身定制出有针对性的“大礼包” ,“打包”提供给残疾人群众,已经成为提升基层服务、推进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的内在需求。
根据残疾人实际需求,结合全国基层残联组织专项改革试点,慈溪市残联选择4个镇(街道)开展试点,深化拓展助残服务。在慈溪市残联指导下,桥头镇针对残疾人家庭,梳理镇级“服务+共建”事项,精心制定“家庭助残服务包”,通过该镇便民服务中心,积极整合涉残部门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,以残疾人群众的状况和需求为切入点,各部门工作人员在3个网格尝试进行组团式服务,详尽讲解涉及残疾人切身利益的养老、医疗、残联等政策,对各项政策进行宣传普及。根据残疾人群众的需求和申请情况,提出对残疾人和残疾家庭提供“家庭助残服务包”,即在网格中向网格员申请做残疾证的开始,结合每户家庭情况,根据数据分析和各个部门的研判,整合充实“家庭助残服务包”,实现精准施策,让残疾人群众最大限度享受政府服务。
一是延长服务触角,打造助残服务“全时域”。 充分发挥村(社区)残协组织和网格员队伍作用,积极扩大联系覆盖面,逐步了解尚未持证但有疑似状况的群众情况,向他们赠送《助残服务手册》,讲解残疾评定的要求和助残惠残相关政策,指导和帮助做好残疾评定掌上申请等,并确保残疾人证首次申领事项办理全部在 30 个工作日内完成。对新增残疾人和残疾家庭户,由村干部、网格长(员)上门一次性告知可享受的政策,对于简单的事项当场解释办理完结;对于无法当场办理的,收取需要的资料信息,带回后发起数据共享,各部门后台内部流转办理完结,拆除办事围墙,开辟绿色通道,让残疾人和残疾家庭办理享受政策“零次跑”。
二是创新服务机制,落实惠残政策“全覆盖”。 建立残联、民政、医保、人社等7个镇级部门和各村(社区)共同参与的助残服务会商机制,全方位整合政策资源,改分头落实为集体研判。各部门间实现新残疾人信息数据共享,并根据残疾类别等级、家庭经济状况等情况,分别提出残疾人本人和家庭能够享受的政策落实服务方案,根据共同研判后汇总的服务方案形成“家庭助残服务包”,由镇残联落实“一件事”办理,确保残疾群众应享尽享助残惠残政策。
三是更新服务理念,推动残疾人“全融入”。在全方位提升政策兜底水平和助残服务能力的同时,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服务,既保障残疾人合发权益,更鼓励残疾人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文明进步。镇残联干部会在“家庭助残服务包”落实次月进行闭环式回访,了解各项政策落实成效,确保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应享政策补助全面及时到位。同时,激励和引导残疾人及其亲友走出家门,积极参与“文明城市”创建、“垃圾分类”、“平安建设”、“城乡清爽”等活动。
截至9月中旬,已排摸了解特殊家庭情况百余户,完成“会诊”并落实“家庭助残服务包”30余户。这些家庭按照每家的情况,不同程度的参加或享受了残疾、社保、医保、有线电视减免、代配药等服务内容,对残疾家庭中有智能手机的成员,指导下载浙里办APP,指导网上办和网上查询,深受群众的认可。家住慈溪市桥头镇的残疾人胡大哥说:“以前想要办残疾证、申报低保都要问好几个部门、跑好几个地方,现在工作人员上门帮我们申报符合政策条件的福利待遇,实实在在为我们困难群众办实事,太好了!”

